汤炳正|《屈赋修辞举隅·重现》
汤炳正(1910-1998),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
(六)重现
在屈赋里,有不少同样的或相似的句子重复出现。过去学术界虽早已发现这种现象,但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。甚至,或以此为佐证,认为某篇是后人抄袭屈赋的伪作,或认为这种“印版语”的倾向,乃屈原精神上的病态表现,也有人认为这是屈赋在语言艺术上的“疵累”。不过,我们如果看看《诗经》,就会感到屈赋里同样或相似词句的重复出现,决不是偶然现象.它正标志着诗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特征。
《诗经》在同一篇里,由于章节回环,词句重复,同样的句子,反复出现。这样的章节结构形式,屈赋里是极少见的。因而从这个角度作诗、骚对比,是没有意义的。而问题在于《诗经》里虽篇章各异,甚至国度不同,时期相隔,仍有不少相同的句子反复出现,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屈赋的上述现象。例如《诗经》中的“之子于归”“未见君子”“岂无他人”“所谓伊人”“凡百君子”“彼君子兮”……这种一般化的句子,当然例不胜举。即使比较特殊的句子,如“执讯获醜“(《出车》《采芑》),“我行其野”(《我行其野》《载驰》),“日居月诸”(《柏舟》《日月》),“夙兴夜寐”(《氓》《小宛》),“爰居爰处”(《旄丘》《斯干》),“我心伤悲”(《采薇》《杖杜》),“心之忧矣”(《园有桃》《蜉蝣》),“薄言旋归”(《采蘩》《出车》),“王事靡盬,不逞启处”(《四牡》《采薇》),“田车既好,四牡孔阜”(《车攻》《吉日》)……甚至于有一整节的“重现”,如《召南·草虫》;“喓喓草虫,趯趯阜蠡。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,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,我心则降。”而《小雅·出车》则云。“嘤嘤草虫,趯趯阜新。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,既见君子,我心则降。”这其中,只有前者的“亦既见止,亦既觏止”后者概括为“既见君子”一句,而即此一句,亦是在他诗中的习用语。至于其它单句,变更个别文字而承袭其意者,或某种词组的反复出现,更偻指难数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“重现”现象,在世界古代的口头文学里,是普遍存在的(如古希腊“荷马史诗”中的《伊利亚特》等就是如此)。而在由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过渡作品中,也是屡见不鲜的。看来,文学产生的初期历史阶段,在继承和创造的过程中,往往是把已经流行的表现某种概念或描绘某种形象的词组或整句,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来看待、来使用的。从一个单句来讲,它是“重现”,而从整个篇章来讲,却不影响其为创新。这是古人在修辞手法上所留下的历史痕迹。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在抄袭。
从屈赋来看,由于作者勇于吸取民歌的营养,而上述民歌中的修辞习惯,也被继承了下来。这一点,还没有引起屈赋研究者的充分理解。当然,这其中,有的是前人留下的成文,也有的是作者自己所造创的而且一再运用过的诗句。现在,以洪氏《补注》本为据,就屈赋“重现”之例,疏证如次。
以上十例,是同样的句子重复出现。其中不仅实义词没有改动,即虚词也没有变换,甚至句子的上下地位,也完全相同。
在这些例中,有异篇“重现”者,即相同的句子出现于不同的诗篇,如⑥⑦⑧⑨⑩等例,有同篇“重现”者,即相同的句子出现于同一诗篇,如①②③④⑤等例;甚至“重现”的句子在一篇之中相距极近,如《桔颂》之“深固难徙”,是其例证。在这些例里,由于传本不同,偶有异文。但以音义考之,皆为传写之异,并非变换词义,故仍纳之同句重现之例。如第②例曾二次出现的“
凡全句相同之例,其出现于同篇之内者,则从上下文之意境来看,皆各有特征,不相雷同,如①②③④⑤例,即可概见。甚至其出现于不同诗篇者,意境亦往往大有区别,如第⑧例“芳与泽其杂糅”句虽相同,而下句“昭质其犹未亏”,谓不受污秽之染而亏其美德,“羌芳华自中出”,则谓美之诚于中者必见于外;“孰申旦而别之”,谓世无人反复鉴证以别其美恶。皆各有所指,不相重袭。
以上全句重现
以上七例,皆为“重现”的句子中,语助词略有改变者。而且语助词的改变,又往往因不同的原因而造成的。
“兮”字的有无问题:在这七例当中,“兮”字的有无由于句子的上下位置的改变而造成的就占四例,即①③⑥⑦。凡作上句用,句末有“兮”,作下句用,句末删“兮”。盖在歌咏中,上句末的“兮(啊)”是以连系下句,以完成其语义的,而下句无“兮”,则系以收束之势,表示语义的完足。但如④例《离骚》的“九疑缤其并迎”,在《湘夫人》中则作“九嶷缤兮并迎”,以“兮”代“其”。此虽有上下句之别,但系《九歌》全篇以语气词“兮“代连词介词之通例。因《九歌》是配音乐的,是适应音乐之需要形成的特征,与上下句没有什么关系。
句中“而”“以”“之”的变换问题:如②③⑤⑦等例是。其中,有的是上句用“以”,下句用“而”,如③例,有的是上句用“之”,下句用“而”,如⑦例,但也有都在上句,而一处用“以”,一处用“而”,如②例。而且第⑤例,《离骚》“宁溘死以流亡兮”,洪兴祖《楚辞考异》云:“以一作而。”因此,“重现”句中的“以”“而”“之“等连词的变化跟意义没有多大关系。实际上,等于同句“重现”。又第⑥例“斑”“叛”同音异字,“斑陆离”实即“叛陆离”。在《离骚》此句下洪氏《考异》云“斑一作班”,亦同音异文,意义不变。
以上虚词改变
以上九例,虽实义词有所改换,但从本句的意义来讲,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,故仍为“重现”。
第①例《云中君》“与日月兮齐光”句,洪氏《楚辞考异》云:“齐一作争”,当为古本。因为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中窜入之刘安《离骚传》有云:“虽与日月争光,可也。”可见汉代传本《云中君》当为“与日月兮争光”。又《涉江》“与日月兮同光”句,洪氏《楚辞考异》云:“一云同寿,齐光,一云比寿,齐光。”按与上句“同寿”相对应,则下句作“齐光”为是。盖因《云中君》误“争”为“齐”,故后人又改《涉江》之“齐光”为“同光”以避复。
第③例中《离骚》“谓幽兰其不可佩”句,洪氏《楚辞考异》云:“其一作兮,一作之。”按以“兮”代“其”,乃《九歌》特征,《离骚》无此例。“其”“之”之变,以《补注》本原文为据。第⑤例《惜往日》“惜壅君之不识”,洪氏《楚辞考异》云:“识一作明。”按作“明”与上文“再”字不韵,其误显然。又第⑦例中《离骚》前句“俨”字,洪氏《考异》云“俨一作严”,后句“严”字,洪氏《考异》又谓“严一作伊”。可证二字相通,非异文,不能以变换实词论。
以上实词改变
以上七例,亦“重现”句,而实义词与语助词皆有变化者。此例变化虽较大,但从意义上看,实际上仍是“重现”。
在第②例中,《离骚》作“朝濯发乎洧盘”,而《远游》则作“朝濯发于汤谷兮”,除实义词“洧盘”换为“汤谷”外,语助词“乎”也变为“于”。这是因为屈赋一般是上句用“于”下句用“乎”。这里由于上下句的变化,故“于”“乎”亦随之而变化。
在此例中,由于意义虽同而词汇变化较多,故在屈赋中,除上举七例之外,不能说再没有了。但严格说来,句式相同而词汇变异大者,不当列入。但如第⑤例中《离骚》“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”与下文的“苟余情其信芳”相比,虽变化较大,而“芳”字从广义上看,实可包括“姱”与“练要”在内,故仍归之“重现”。
以上虚、实词皆有改变
关于“重现“的选例问题,凡问答承接句中的重句不入选,如《渔父》中的“众人皆醉”等句,凡章节迴环中的重句不入选,如《湘君》的“捐余玦兮江中”一节,以及《招魂》中的“魂兮归来”等;凡错简中的重句不入选,如《离骚》“黄昏以为期兮”等。
从上述“重现”的例证来看,重现一句者最多,共二十七条;重现二句者只有四条;而重现三句者仅有一条;并没有重现四句之例。而且在重现二句三句的五例中,只有一例是二句全同者,其余四例皆为变换实词、虚词之句。尤其值得注意者,在二句三句重现的五例中,只有一例是同篇“重现”,余四例都是隔篇“重现”。这是因为,一句“重现”,不影响意境的创新,多句“重现”,则意义近于复沓。又隔篇“重现”,不露痕迹,同篇“重现”,易显因袭。因此,屈赋的上述现象,虽然是古代诗歌由口头文学到书面创作所遗留下的痕迹,但也可以看出,跟《诗经》相比,在诗人屈原笔下的“重现”,大有逐渐淘汰的发展趋势。
如果说屈赋的“重现”是民间口头创作的特征所遗留下的残痕,那么,自宋玉而下的“重现”,则或系对屈赋的摹拟与继承。但在摹拟与继承中所出现的变本加厉之势,从发展眼光看,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向。例如屈赋只有三句“重现”者一例,并无四句“重现”者,而宋玉的《九辩》则不仅二句“重现”之例极多,而且还出现了四句“重现”的现象。如“尧舜之抗行兮“四句,显然是屈赋《哀郢》“尧舜之抗行兮”四句的重现,又《九辩》“憎愠愉之锵美兮“四句,显然又是屈赋《哀郢》“憎愠惀之修美兮”四句的重现。到了汉代,象刘安的《招隐士》虽“攀桂枝兮聊淹留“前后凡二见,并不妨碍其为不朽之作。但如司马相如的《大人赋》,则竟近于有意抄袭。除了首段“悲世俗之迫隘兮,朅轻举而远游”二句来自屈赋《远游》而外,末段的“下峥嵘而无地兮”四句,亦全袭《远游》,这确实是不够健康的现象。但郭沫若同志竟因此怀疑《远游》是《大人赋》的初稿,则又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。
作为文学史上的某一发展阶段而言,屈赋的“重现”是有其典型的历史意义的,但继承屈赋而起的作品,“重现”的现象,应当是逐渐消逝,而不是逐渐膨胀。因此,刘安、司马相如等汉人作品,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认为是“疵累”。不过,如果在屈赋的基础上,对这一修辞特点,由自发的历史现象转化为自觉的创作手段,则推陈出新,自有别开生面之妙。例如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后集卷六有下列一段话:
苕溪渔隐曰东坡《九日》诗云:“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。”又词云:“万事到头终是梦,休休,明日黄花蝶也愁。”吕居仁诗云,“尚惜故人轻作别,乱山深处过重阳。”又词云:“短篱残菊一枝黄,已是乱山深处过重阳。“皆两用之。诗意脉络贯穿,并优于词。
其实,两家诗词,各有妙境,都是对“重现”所作出的创造性的开拓。
汤炳正:《屈赋修辞举隅·重现》,《屈赋新探》,齐鲁书社1984年版,第353-363页
往期精彩回顾
▼荐书 | 《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》郜同麟| 中古俗文学宗教外衣下的世俗面相
【民俗与人类学】李祥林|女娲神话传说与中国傩戏神灵崇拜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
扫码关注
中国俗文化研究
组稿编辑 | 孙尚勇
审稿编辑 | 尹 赋
值班编辑 | 贾 兵